您好!欢迎访问江西教师远程教育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典型案例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作者:admin来源:本站原创发表日期:2016-05-16 13:44:10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本课内容与专题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与专题之间的关系:本专题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浓厚的时代特色。

“ 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此为依据对教材的使用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1)对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太密切增加学生负担的部分删掉。教材中被删掉的知识点有“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等。教师讲解时可以一带而过。

2)用“知道”、“了解”、“理解”这些较为明确的要求来突出本课主题。

2、本课内容在本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在吸收道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由低级到高级、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对本课的学习对于整个文化史模块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归纳和阐释。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⑵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老师予以及时而恰当的点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确定依据:

1)专题主线: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史及呈现出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2)本课中心:儒家思想的创立及在争鸣中发展

二、难点

1、如何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百家争鸣与儒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确定依据:

1)百家争鸣体现了思想文化史的发展规律:由低级到高级、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儒家思想的发展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思维辨析的难点。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讲解法、归纳法。

1、针对重点,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讲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针对难点,结合当时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问题)

 1材料呈现:

温家宝总理的文学素养深厚,每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关于温总理讲话的新闻节选: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控制物价增幅问题时,温总理说道:“我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问题设计:文中温总理想起的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反映了哪个学派的什么思想?

2、从一些西方国家设立孔子学院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问题设计: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什么样的局面?

(从学生的答案入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概念讲解: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百家”、“争鸣” 的含义是什么?)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解释

1)所谓“诸子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百家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问题设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材料呈现: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文摘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问题设计:“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思考)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讲解,学生明确:

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基本主张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主张与评价

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材料呈现: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问题设计: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主张?有何积极作用?(学生讨论)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材料呈现:阅读下列材料:

子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问题设计:[1]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   主要目的是什么?

⑵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参考答案:⑴主要内容:谦慎、宽容、守信、灵敏、宽厚。主要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类自身发展。⑵在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瑰宝,我们要吸其精华为今所有,并将其发扬光大。

②“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B、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C、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2、孟子——继承发展

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

思想主张

A、政治主张: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B、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丰富完善

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主张:

A、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B、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C、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评价:

A、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B、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材料呈现: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问题设计:⑴荀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⑵荀子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一般还是把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讲解: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但他的学说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道家: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道学的奠基:——老子

(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2)基本思想主张:

A、万物起源和演变:“道”。B、朴素的辨证法思想;C、消极悲观的态度。

材料呈现: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问题设计: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事物总是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2)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评价材料二观点。

问题探究: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学生讨论)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3.道学的形成——庄子

(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  

⑴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⑵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⑴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

解析: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简单讲解即可)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

“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3]影响: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材料呈现:“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问题设计:《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四)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特点: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材料呈现: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问题设计:材料中反映了墨家的哪些基本主张?(学生回答)

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自主阅读)

 (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标准就是有名的“三表法”。

 (2)墨子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4.“墨辩”学派及墨家学派的湮灭

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过渡)问题设计: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讨论、相互补充)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议一议:通过本课的学习,下列观点属于哪个学派?

1)“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法家)

2)宠辱不惊                                                            (道家)

3)创业创新,推动全面发展。             (法家)

4)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儒家)

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墨家)

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法家)

【课堂小结】

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布置作业

①补充完成版书表格中的内容

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在备课中本着紧扣课标要求,提升学生能力,追求教学设计最优化的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大胆处理教材,以新课改的理念进行教学。练为主线,讲练结合,共同参与,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以史料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做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古为今用。师生同为教学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合,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效果很好。

 

 

 

联系我们 |

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