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教师远程教育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典型案例

初中语文—《斑羚飞渡教案》

作者:admin来源:本站原创发表日期:2016-05-16 13:55:33

斑羚飞渡

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被误读着,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很多教师往往把它上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学习并不存在于现实的老年斑羚的牺牲精神,号召人们来保护野生动物,谴责人类见利忘义的卑鄙行径。实际上斑羚根本没有这么强的跳跃本领,也别说完成这类似高空杂技的飞渡了,所以端正文本的体裁意识,是解读这篇文章的首要,把它当成科技散文来上,就会理解不同文本精髓。所以我在教学中一开始就说明作者是动物小说作家,斑羚根本没有这么强的跳跃本领,目的就是不要去浪费时间分析斑羚的牺牲精神,而是要去解读是这篇动物小说的寓意: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以及通过材料的拓宽提升此文本中没有很好把握的一个要点:灾难中人类个体对生命选择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以两难的落水故事为线索构成对文本的阶段解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镰刀头羊”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的震撼与魅力

2.通过鲜活的课外材料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自主进行多元化解读课文背后人类不同的面对灾难的态度和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和课外材料如何很好地衔接,形成有意义的生成

学情分析

作为再上这篇课文,心里面已有点谱,学生是本班学生,预习能力还好,也曾按照浙江的干国祥老师所提倡的教法上过,但总觉得课堂的语文开放力度不够大,哲学味太浓,特别是对普通班学生不易理解。对于这类情节紧张的课文,学生都能做到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力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的心中已经拥有他自己的尚未斥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历史之间多个维度展开的。因为我力主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来展开教学。力争让学生达到对主题的多元化解读效果,所以上课前我搜集了不少相关灾难的背景资料,让课堂的对话尽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成。
   
教学过程

一、由两难的伦理故事引入

师: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假日到了,有个男人带着一家人,他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他该救谁?为什么?
(学生发言,强调说出原因)
   
师:其实这个我们当作笑语来听的故事,里面还真包容了一个人类的难题呢。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也许我们学了课文《斑羚飞渡》,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二、从紧贴文本的地面起飞
  
【出示幻灯片一】《斑羚飞渡》:作者沈石溪,上海人,生于195210月,原籍浙江慈溪,动物小说作家……

【出示幻灯片二】斑羚的生活习性

师:为了检验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水平。现在,我们来一个故事接力,我们请五位同学来讲一讲这个精彩的故事。讲故事的同学不能看课本,按幻灯上的提纲讲故事,一人讲一部分;其余的同学可以再对照课文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三】
五个学生举手进行讲故事接力。对其中斑羚如何跳过悬崖的细节教师要注意点拨。
课文故事提纲:
◇身陷绝境----
◇准备飞渡----
◇试跳成功----
◇集体飞渡----
◇走向彩虹----
师:五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高难度的“空中接力”,很精彩。现在请大家来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随便说,说真话。

传递一种课文认识1、是动物小说,是虚构的2、是通过写动物来写人,写人在灾难面前的选择。
  
【点击幻灯片四】
   
人类面临灾难时的选择:弱者?强者?
   
遗弃谁?老者?幼者?他人?自己?
   
师: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视之为一个面临灾难时放弃谁的难题。面临灾难,人类中的哪一部分首先应该被遗弃?为什么这样做?谁规定必须这样做?
   
师:这是一个亘古的难题,我这里提供一些材料,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样选择的。
   
三、从课文走向互文,由文本滋生话题。
  
【出示幻灯片五】
   
材料一:人类的“弃老”传统
   
日本有抛弃老人的传统。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姥?て”。
最近,在我国武当山周边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它们是古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寄死窑”,一些关于寄死窑的传说,这里家喻户晓。据说,进窑的老人,家里只送三天饭就不管了。
  
教师读材料,明确:人类在物质匮乏时代的选择之一是“弃老保幼”。

与课文中斑羚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与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们来听听镰刀头羊坚定有力的语言,它四次不同的咩叫,代表着什么意思?

【出示幻灯片六】

第一次咩叫:

第二次咩叫:

第三次咩叫:

第四次咩叫:

再出示一组材料

【出示幻灯片七、八、九】

材料二:一个海难场景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个故事。

讨论得出哈尔威船长〓镰刀头羊

让学生畅谈二者之间的共性。(注意生成的引导)也可说出不同点。

而实际上,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在灾难面前是不是都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弱者呢?
出示材料:

【出示幻灯片十、十一】

1.1994年12月8,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大火,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我们的老师却就站在门口,一直在组织着孩子们逃命,终于放弃了生命----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还真的先走了,

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

不知这些苟活到今天的人如果看了《泰坦尼克号》会作何想法。

2.只见一个拿枪的劫匪冲着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恶狠狠地喊道:“你,把手机拿来,下车!”那男子连忙把手机交了过去,下车跑得不见踪影,他又叫起一个戴眼镜的青年:“去,给我挨个搜身,少了一分钱,要你的命!”那眼镜忙站起来向后车位走去,车上人就这样被一个接着一个搜着衣物,可轮到搜一个姑娘时,那姑娘不答应了,这时那劫匪拿着刀向姑娘走来,可这么巧,那劫匪刚到姑娘面前,脚底一滑,摔了一个踉跄,这时那姑娘突然站起对着那劫匪用力一推,那劫匪摔了个王八朝天,车上人顿时一拥而上,按手的按手,按脚的按脚,捡枪的捡枪,把劫匪给制服了。
   
那么课文中斑羚的表现又如何呢(请一名同学找出并朗读)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思考

1.这两则材料中的有不少人物,请合作讨论材料1中领导、老师、学生和材料2中身强力壮的男子,眼镜青年、姑娘、车上人、劫匪这些人物在灾难面前的形象。

完成与课文对照的表格

2.为什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和课文中斑羚面对灾难表现会有不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从写作手法、主题、等角度讨论

1.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特别是动物小说,更可以展开更加丰富的想像。

2.弘扬社会主旋律,更加突出对崇高的赞美。

3.以斑羚的惊天壮举来反衬人类中存在的自私.

4.人类的自私心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的行为是不同的,承担的责任和后果也是不同的。
   
师:回到最初,船翻了,我们落水了,该救谁?《斑羚飞渡》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
生:该救幼小的人----儿子。
   
而实际当代中国,也曾多灾多难,那么在这些灾难面前,我们英勇无畏的中国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出示材料

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132212分,谭千秋终于被找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回忆当时的情景,获救的学生神情仍然紧张。

出示材料:

2010414日清晨,身体一向不好的黄福荣在及时逃离已受破坏的孤儿院时,获知还有 6名师生压在倒塌的瓦砾堆中后,即奋不顾身冒余震危险折返,成功救出四人。未几再发生余震,部分摇摇欲坠的房屋亦告坍塌,黄福荣惨遭活埋,稍后被救出惜证实不治,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事后据黄福荣服务的义工机构介绍,黄福荣身体一直不好,患有糠尿病等多种病症,但他还是要坚持参加义工。被黄福荣救出的孤儿院师生仅受轻伤。

出示材料:

少年让“先救妈妈”自己遇难

“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他侧卧着身子,身上压着一根大梁木,距离孩子一两米的地方,是个中年妇女,腿也被大梁木压着。”蒲团长说,“大梁木压住了母子俩,但也为他们支撑了生存的空间。”

“老师,先救我妈妈。”男孩称呼救援战士为老师,很有礼貌。

“孩子的妈妈已经难以忍受疼痛,叫喊着‘给我把刀,我不活了’。”

“妈妈你别着急,大家都在想办法。”男孩俨然一个大人。

“当时我们听了直想流泪。”一营营长吴建林说。

随后,男孩要了一把刀,帮着救援战士砍压在妈妈身上的大梁木,一下,两下,三下……

“一定要把他们救出来。”战士们憋着一股劲。

战士们忙着救人,以至于忘了温家宝总理到现场的具体时间。

“我们当时有4个战士在洞里扒泥土掏石头。温总理就对着洞口喊‘老乡,要坚持,子弟兵正在救你们’。”蒲团长说。

救援战士通过4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将男孩救了出来。两小时后,孩子的妈妈也被救了出来。

“她被救出来时,可能是以为温总理还在现场,还让我们帮她穿好鞋。”一名战士说。

被救的中年妇女叫党巴金,然而,党巴金还不知道,尽管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了8个小时,但由于内脏受损严重,她的儿子张新建在她苏醒前已经离开了人间。

张新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回家。”

教师总结陈词

面对如此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怎样来回答这个落水故事呢,到底先救谁?似乎已毫无意义,如果非要一个答案,那应该是最接近的一个,因为在灾难面前,人们往往无法选择,因为,在这种时候,人们都是抱着不惜一切力量去救人,生命,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老弱病残之分。如果非要我做出选择的话,那么应该是责任第一位,亲情第二位,而自己,应该是第三位的。人们谁都不愿遇到灾难,可谁都无法抗拒灾难。所以那一个个鲜活的救灾故事,带给我们的是豪迈的悲壮和由衷的感动。当然,我们更要学会反思,因为很多灾难的制造者们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四、没有答案的结尾——敬畏生命

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五、课后拓展练笔:今天,我们如何面对灾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贯穿整堂课的:一个是趣味的表象——两难的落水故事不断地推翻着答案;另一个是课外材料不断冲击着学生的灾难意识。通过不断的生成,把主题一步步推向深入,但是这两个方面又紧扣着课文而展开,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与探究,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对文章相关语段的体味与感悟,特别是和课外材料的多次交融碰撞,不断的形成新的生成,加深和拓展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文本内容。同时注意了自然与时代的联系,在对文本内容解读过程中自然渗透生活故事和人文情怀,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情感熏陶的目的。所以在教授本课内容中,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深化了对灾难的认识,写出的拓展练笔也很有深度和广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联系我们 |

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84